zhèng shì
ㄓㄥˋ ㄕˋ
⒈ 就是。
⒉ 恰是。
⒊ 确实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表示肯定。
⒋ 确实是。用于表示同意别人意见时加重语气。
⒌ 应诺之词。犹言好的。
⒍ 旧小说、戏曲里的套语。目的在于引出诗词、熟语。
⒈ 就是。
引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桓 曰:‘第一流復是谁?’ 刘 曰:‘正是我辈耳!’”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前日分散之后,我问邻人,説是外婆家接去,想正是 冯 家了。”
茅盾 《子夜》十四:“仓皇中他看清了一个,正是 张阿新。”
⒉ 恰是。
引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词之一:“正是玉人肠絶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今朝正是箇成婚日。”
巴金 《灭亡》第十八章:“正是黄昏时候,天色渐渐阴沉起来。”
⒊ 确实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表示肯定。
引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又不比九重龙凤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这城内便有万千居民,正是人烟稠密,市场热闹。”
⒋ 确实是。用于表示同意别人意见时加重语气。
引《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卫先生 道:‘近来的选事益发坏了!’ 随先生 道:‘正是。前科我两人该选一部,振作一番。’”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正是,我们怎么都发昏了!还不快些搀扶 双喜 到里面去。”
⒌ 应诺之词。犹言好的。
引《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 对媒婆道:‘老娘你先进去,我在门外张一张罢。’媒婆道:‘正是。’”
⒍ 旧小说、戏曲里的套语。目的在于引出诗词、熟语。
引《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正是:麦穗两歧,农人难辨。”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一折:“正是:亏心折尽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正是: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果是真。”
⒈ 恰是。
引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红楼梦·第六七回》:「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
近恰是
⒉ 小说杂剧,在一回或一出结束诗词前所用的套语。
引元·白朴《梧桐雨·楔子》:「正是:画虎不成君莫笑,安排牙爪好惊人。」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正是: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果是真。」
英语(emphasizes that sth is precisely or exactly as stated), precisely, exactly, even, if, just like, in the same way as
德语eben (Adj), genau (Adj), nichts anders als
法语précisément, exactement, même, tout comme, de la même manière que
1.哈哈,二位果然博闻强记,我正是彭加木。
2.他一直珍藏着学生制作的纪念品,爱屋及乌,这正是教师的爱心。
3.再看看夜空,弯弯的月亮挂在天幕上,凄凉,神秘,孤独,寂寞,温馨,含情,幽怨,也正是这些,让我们看一眼就忘不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百看不厌,如醉如痴,是啊,我们对月亮有着永久的寄托!
4.长篇小说正是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中,变得浮躁、粗浅、平庸起来,它的读者群逐渐地缩小、以至丧失也是“活眼现报”。
5.正是在整个大陆大名鼎鼎,举足轻重的冰熊佣兵团!在蒙面盗贼身前,白熊人骑士全部勒马站定。
6.正是世事变幻无常,沧海桑田转眼之间。
7.片刻,大门内踱出一锦衣中年人,留着一道山羊胡须,红光满面,中气十足,来人正是柳家庄主柳云天。
8.生命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他的不可复制。
9.亲情,顾名思义,就是亲人的情义。人,作为社会的人,起首并每每接触的是哺育本人的生身父母,情同骨肉的兄弟姐妹。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着咱们的多彩人生,维系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成长。
10.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