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重阳时节的凄清画卷,同时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哀愁与对未来的无望。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详细解读:
首句“沉沉暮霭隔重阳”,描绘了重阳时节,暮色沉重,仿佛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隔绝在外。这里的“暮霭”不仅指自然界的暮色,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忧郁。
接着“能不忆潇湘?”,诗人直接抒发了对潇湘之地的深深思念。潇湘,作为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吟咏的地方,这里可能代表着诗人的故乡、亲人或者某段难忘的经历。重阳佳节,本应与亲人团聚,但诗人却身处异乡,无法回到潇湘,因此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
“天涯一线浮碧,卒莫辨,是何乡?” 这几句,诗人以天涯为喻,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的迷茫与无助。天涯一线,形容距离之远,仿佛只有一线之隔,但却又无法触及。浮碧,可能指的是远处的山峦或水面,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更增添了诗人的迷茫感。卒莫辨,是何乡,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身处之地的陌生与无法辨认,进一步强化了其异乡人的身份与孤独感。
“临深水,对寒山,最凄凉。” 这几句,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身处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深水与寒山,都是冷寂、孤独的象征。诗人临水而立,面对着寒冷的山峦,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凄凉与哀伤。
最后“今生休矣,再世无凭,枉费思量!” 这几句,是诗人对人生的绝望与对未来的无望的直接抒发。今生休矣,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无奈与放弃。再世无凭,则是对来世的否定与无望。枉费思量,更是对过去与未来的所有思考与努力的否定,认为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
综上所述,这首诗词以重阳时节为背景,通过描绘暮色、潇湘、天涯、深水、寒山等意象,以及直接抒发对潇湘的思念、对身处异乡的迷茫与无助、对人生的绝望与对未来的无望等情感,构建了一幅凄清、哀愁的画卷。它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哀愁与对未来的无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无奈。
唐代·琼瑶的简介
琼瑶原名陈喆,衡阳县渣江镇人。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1949年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父亲陈致平是大学教授,母亲袁行恕出身书香门第。琼瑶自幼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启蒙教育,热爱文学和写作。1947年9岁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16岁时,用成人的口吻写的小说《云影》在《晨光》杂志发表。1957年台北第二女子中学毕业。高中阶段在各报刊发表小说、散文200篇,成为台湾岛内有名的中学生作家。琼瑶高中毕业后不久结婚生子,做主妇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其后步入职业作家行列,并进入电视、电影制作行业,其间婚姻破裂。1963年7月,在平鑫涛主持的家庭作坊式的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窗外》,一举闻名文坛。从1964年开始,先后由该出版社出版了近五十部小说,许多作品都要再版十几甚至几十版,并相继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因扮演剧中人物角色而脱颖而出的影视明星,从而拥有了大量的读者和观众群,深受青少年和市民的喜爱,产生了长久的社会影响。在华语文坛形成了一种历时三十年多年而不衰的“琼瑶现象”。1999年由香港《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即从浩如烟海的百年文学作品中精选出一百部佳作,她的作品名列其中,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华语文学界占有一席地位。
...〔 ► 琼瑶的诗(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