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历史热读
  • 搜索字典
  • 搜索词典
  • 搜索成语
  • 搜索单词
  • 搜索古诗
  • 搜索古籍
  • 搜索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 > 高从海

高从海(南平第二位国君)

高从海
高从诲南平第二位国君高从海(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君主)一般指高从诲高从诲(891年—948年),字遵圣,陕州峡石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平第二任国君,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长子。初仕后梁,担任供奉官,官至检校太傅,反对高季兴自立。南平建立后,授马步军都指挥使,迁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天成三年冬(929年),正式嗣位,向后唐称臣,授荆南节度使兼侍中,累迁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江陵尹、渤海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年),改封南平王、检校太师,礼贤下士,省刑薄赋,境内安宁。荆南地狭兵弱,身处

与高从海相的关事件

高从海名片

  • 所属朝代五代十国
  • 别名高赖子、高无赖
  • 在位时间928年 至 948年
  • 民族部落汉族
  • 出生日期891年
  • 逝世日期948年

高从海的介绍

早年经历

高从诲初仕后梁,担任供奉官,后来历任殿前控鹤都头、鞍辔库副使、左军巡使、如京使、左千牛大将军、荆南牙内都指挥使、濠州刺史、归州刺史,官至检校太傅。高季兴将要反叛自立时,高从诲哭着直言规劝高季兴,但高季兴没有听从。高季兴建立南平国之后,任命高从诲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不久,加封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

继承王位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高季兴得病卧床,命令其子高从诲暂管军府事务。同年十二月十五日,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任其位。高季兴在位末期时,曾与后唐决裂,并向南吴国称臣。高从诲继位后,南吴睿帝杨溥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

称臣后唐

高从诲继位之后,对左右僚佐们说:“唐近而吴远,舍弃唐而臣服吴,这不是好方法”。于是,就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并同时给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元信写信,请求他上奏给后唐明宗李嗣源,愿意重新称臣纳贡。天成四年(929年)五月二十八日,安元信把高从诲信的内容告诉李嗣源,李嗣源答应其请求。六月二十三日,高从诲自称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派押牙刘知谦上表请求归附后唐,并进献赎罪银三千两。七月十七日,李嗣源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号武信。随后,罢免为荆南招讨使。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三月,高从诲派使者奉呈表章来到吴国,表示高氏祖坟在北方,害怕遭后唐朝廷所讨伐,那时吴军会来不及援助他,因此,谢绝吴国的笼络。吴国便派兵进攻南平,没有能攻下来。长兴二年(931年)春正月,后唐加封高从诲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江陵尹。长兴三年(932年)春二月,后唐封高从诲为渤海王,加封检校太尉。冬十月,高从诲向后唐进贡银茶以求战马,后唐明宗以荆南是内地,没必要装备战马,于是赐马二十匹,并且推辞了高从诲的进贡。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年)春正月,后唐封高从诲为南平王。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夏,后唐使臣李鏻、马承翰由楚至荆南,求贺于高从诲,高从诲赠以马红装拂二、果然(一种长尾猿)皮一。后唐加任高从诲为检校太师。

安定辖境

高从诲性情通达,亲近和礼敬贤士,委任大臣梁震,把他作为兄长看待;梁震常常称呼高从诲为郎君。 清泰二年(935年)春正月,楚王马希范喜爱奢侈糜费,和他游乐谈笑的人都夸赞他的盛况。高从诲对僚佐说:“像马王那样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了。”孙光宪回答他说:“天子和诸侯,礼节上是有差别的。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骄纵奢侈越糜费,取得快意于一时,不作长远的思虑,不知哪天便要危亡,有什么可以羡慕的啊?”高从诲愣怔之后而觉悟,说:“先生的话是对的。”之后,高从诲对梁震说:“我自己感到平生所受的奉养本来就已经过份了。”于是舍弃好玩喜爱的东西,用阅读经史作为自己的乐事,省简刑罚,减轻赋税,南平辖境之内,得以安定。梁震说:“先王高季兴待我如同布衣之交一样,把嗣王托付给我。现在嗣王能够自立,可以不使先王遗业坠落。我已年老,不再能侍奉嗣王。”于是坚决请求告退家居。高从诲留不住他,便替他在土洲建筑房子。梁震披着鹤氅,自称荆台隐士,每当到王府去谒见,骑着黄牛直到听事的大厅。高从诲时常到他家里去看望他,一年四季的赏赐极为丰厚。从此,高从诲把政务全部托付给孙光宪处理。

无赖君主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高从诲遣派使者送信给吴国权臣徐知诰(李昪),劝他登基称帝。天福二年(937年),徐知诰称帝,国号齐,高从诲向齐国请求置邸于金陵。天福三年(938年)春正月,高从诲派遣庞守规入齐朝贺。天福四年(939年)春二月,徐知诰改国号为唐,高从诲派遣王崇嗣入唐朝贺。后晋加任高从诲为守中书令。天福五年(940年),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阴谋造反,高从诲暗地与其联系。后晋翰林学士陶谷担任国信使出使荆南,高从诲宴请陶谷于望沙楼,大陈战舰于楼下,对陶谷说:“吴、蜀拒绝臣服已久,愿修武备,习水战,以待后晋大军的到来”。后晋高祖石敬瑭大喜,于是再次遣使,赐甲马百匹。天福六年(941),安从进造反,求援于高从诲,被高从诲拒绝。高从诲采纳了行军司马王保义的建议,上奏了安从进叛乱的事情。朝廷派兵攻讨,高从诲派遣都指挥使李端赠军粮协助后晋军,朝廷诏令嘉扬他,加封守尚书令,高从诲听信术士说今年有厄运,应当退避恩宠爵禄,上奏章坚决推让,朝廷派使者劝说他,最后还是没有接受任命。安从进叛乱平定后,高从诲请求郢州(今湖北武汉)为属郡,后晋不许。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高从诲派使者向契丹进贡,契丹派使者赐给他马匹。高从诲也派使者到河东,劝刘知远登基称帝。高从诲派使者从小道奉上贡礼,暗中向刘知远祈请,说待刘知远平定黄河、汴州一带后,请刘知远将郢州划为自己的属郡,刘知远没有明确答复。到刘知远进入汴京后,高从诲又送上贡礼,请求答复以前的要求,刘知远不答应。同年,高从诲听说杜重威背叛,就出动水军几千人袭击襄州。山东南道节度使安审琦将他击退。高从诲又侵犯郢州,被郢州刺史尹实打得大败。于是断绝与后汉的关系,依附于南唐、后蜀。因为南平国于后汉断绝了关系,北方商旅不至,导致境内贫乏,于是高从诲遣使谢罪,乞修职贡。南平国地域狭窄,兵力薄弱,但因位处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区向中原政权的进贡,只要经过南平,高季兴、高从诲父子就会截留使者,掠夺财物。等到对方加以谴责或派兵讨伐,他们不得已才把财物送还,竟不感到羞愧。后来,后唐、后晋、契丹、后汉更替占据中原,南汉、闽国、吴国、后蜀都称帝,高从诲贪图各国的赏赐,就四处称臣。各国都鄙视他,称他为“高赖子”或“高无赖”。

因病去世

晚年,因为镇星移到与荆南分野相应的轸翼位置,高从诲脱去罗纨衣服,穿上俭朴的衣服,节俭饮食,以禳除灾祸。并立即令人请托襄州安审琦,请求归顺朝廷,听任处置,朝廷也对他网开一面。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十月,高从诲卧床病重,任命其子节度副使高保融兼领内外兵事务。同年十月二十八日,高从诲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尚书令,谥号“文献”,翰林学士陶谷撰神道碑,其子高保融继位。

人物评价

司马光《资治通鉴》:“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吴任臣《十国春秋》:“为人明敏,多权计”。

亲属成员

父母

父亲:高季兴,南平武信王。母亲:张氏,高季兴妾室。

兄弟姐妹

弟弟

高从诩,曾任合州刺史,归顺北宋后,任右卫将军。高从诜,曾任牙将,归顺北宋后,任右衙率府率。高从让,归顺北宋后,任左清道率府率。高从谦,归顺北宋后,任左司御率府率。

姐妹

高氏,嫁倪可福之子倪知进。

子孙

儿子

高保勋,高从诲长子。高保正,高从诲次子。高保融,高从诲第三子,南平贞懿王。高保勖,高从诲第十子,南平王。高保绅,曾出使后周。高保寅,曾任检校司空。归顺北宋后,担任光化军节度使。高保绪高保节高保逊高保衡高保膺

孙子

高继冲,高保融之子,南平王。归顺北宋后,担任武宁军节度使。高继充,高保融之子。归顺北宋后,官至归州刺史。高辅政,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官至秘书丞。高辅之,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官至太常丞。高辅尧,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高辅国,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

史籍记载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一至卷二百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