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历史热读
  • 搜索字典
  • 搜索词典
  • 搜索成语
  • 搜索单词
  • 搜索古诗
  • 搜索古籍
  • 搜索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 > 人物

人物

马殷

马殷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马殷(852年-930年12月2日),字霸图,许州鄢陵(今属河南)人,或作扶沟(今属河南)人,五代时楚国建立者。马殷早年以木匠为业,后投入秦宗权军中,隶属于孙儒部下。孙儒战死后,马殷作为刘建锋的先锋,南下湖南,攻占潭州等地,成为马步军都指挥使。乾宁三年(896年),刘建锋被杀,马殷被推为主帅,逐步统一湖南全境。唐朝任其为湖南留后、判湖南军府事,迁武安军节度使。此后,马殷逐渐扩大地盘,兼并静江军,夺取岭南数州。开平元年(907年),梁太祖朱温封其为楚王,定都潭州(今长沙)。四年,加天策上将军,尚书令。天成二...[详细]

王延政

王延政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王延政(?—951年),人称十三郎。五代闽王审知第十三子。闽惠宗王延钧、闽景宗王羲之弟。中国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皇帝。闽国末代君主。闽景宗授王延政为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刺史、镇安军节度使,封富沙王。闽景宗荒淫,王延政多次劝谏,景宗不听,反以兵攻之。王延政遂在建州自称皇帝,国号大殷,改永隆五年(943年),为天德元年。闽景宗被弑后,朱文进自称知闽国事,后晋册其为闽国王,王延政进兵讨之,留从效乘机割据于泉州,闽地大乱。闽国其余诸将仍然拥王延政为主,遂又恢复国号为闽。天德二年(944年),南唐乘机出兵击闽,连下...[详细]

王延羲

王延羲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王延羲(?-944年),后改名王曦,闽太祖王审知少子,闽嗣王王延翰和闽惠宗王延钧之弟,闽康宗王继鹏的叔叔,闽国第五位皇帝,939年—944年在位。王延羲于王继鹏在位时任左仆射、同平章事,因王继鹏猜忌宗室,遂装疯卖傻,因此被软禁自宅。天福四年(939年),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反,迎王延羲进宫并杀王继鹏,延羲遂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改名王曦,改元永隆,称臣于后晋,但在国内官制就如同皇帝一样。然而王延羲继位后,骄傲奢侈,荒淫无度,猜忌宗族,比王继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有规劝,王延羲反而...[详细]

王继鹏

王继鹏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王继鹏(?-939年),后改名王昶,闽惠宗王延钧长子,母南汉清远公主刘德秀,闽国第四位皇帝。王继鹏原封福王。宠妾李春燕本为王延钧的宫女,王继鹏与之私通,因此向继母陈金凤求助,说服王延钧将其赐给王继鹏。闽永和元年(935年),与李仿政变,杀王延钧,继位称帝,封李春燕为贤妃。次年(936年),改元通文,再封李春燕为皇后。王继鹏亦如其父,十分宠信道士陈守元,连政事亦与之商量,兴建紫微宫,工程浩大更胜宝皇宫,又因工程繁多而费用不足,因此卖官鬻爵,横征暴敛。闽国通文四年(939年),北宫失火,宫殿焚烧殆尽。拱宸、控...[详细]

王延钧

王延钧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王延钧(?-935年),继位后更名王鏻(又作王璘),闽国第三位皇帝。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王延钧原任泉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杀兄王延翰自立。被王延禀推戴为威武留后。五月,后唐明宗任命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琅琊王。七月,后唐又遣吏部郎中裴羽、右散骑常侍陆崇,进封王延钧为闽王。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十二月,陈守元假借宝皇之命,建议王延钧“避位受道,当为天子六十年。”于是王延钧逊位给长子威武军节度副使王继鹏,成为道士,取道号玄锡。翌年春三月复位,要求后唐仿吴越钱镠、南楚马殷之例,封自己为...[详细]

王延翰

王延翰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王延翰(?-927年),字子逸,闽太祖王审知长子,闽国第二位国君。王延翰初任节度副使。王审知病重时,命其暂管军府事务。925年,王审知去世,王延翰即位,自称威武留后。926年,后唐任命王延翰为节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向后唐称臣。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史称闽嗣主,死后葬于福州北关外天王寺东,俗称“王墓山”。...[详细]

王审知

王审知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闽太祖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详卿,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的弟弟,“开闽三王”之一。王审知出身贫苦,早年加入王绪起义,随军转战福建。光启二年(886年)八月,带兵攻取泉州,以泉州为根据地,招怀离散,均赋练兵。为统一福建、鼎建闽国打下基础。景福初年,攻下福州,逐步统一福建。乾宁四年(897年),兄长王潮去世后,继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加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受封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出任中书令,册封闽...[详细]

孟昶

孟昶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孟昶(919年—965年),字保元,初名承赞(一说仁赞),后更名昶。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国后蜀末代皇帝,934年—965年在位。明德元年(934年),孟昶被任命为东川使节;后孟知祥遇疾,立其为太子。同年7月,孟昶即帝位。明德五年(938年),改元广政。广政十年(947年),契丹灭晋,晋雄武军节度使何建以秦、成、阶三州求附。其后,又遣军攻取凤州。至此,尽有前蜀故地,得以偏安。广政十一年(948年),杀丞相张业。与此同时,王处回等故将旧臣相次致仕。自此,孟昶始亲政。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详细]

孟知祥

孟知祥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是晋王李克用的侄婿,早年在晋国(后唐)深受重用,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北京留守等职,于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后出任西川节度使。他在明宗年间渐生据蜀自立之心,不听后唐朝廷诏令,甚至一度举兵反叛,后于长兴四年(933年)吞并东川,尽占两川之地,被拜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两川节度使,封蜀王。应顺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并于四月改元明德。他在位仅七个月,终年六十一岁,庙号高祖,谥...[详细]

王衍

王衍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王衍(900年—926年),字化源,旧名宗衍,袭位后改名衍,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母为徐妃。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皇帝,在位时间918年-925年。王衍初为郑王,后太子王元膺被杀,其母徐妃请宰相张格相助,故得立为太子。光天元年(918年),王建卒,袭父位,改次年为乾德元年。咸康元年(925年)九月,后唐庄宗派魏王李继岌率大军伐蜀,是时,王衍正与后妃、群臣等遍游境内名胜。同年十一月,后唐大军即至成都(今属四川),王衍白衣率百官出降,前蜀亡。次年初,庄宗下令将王衍与后蜀宗族大臣等押送至洛阳。四月,途经关中秦川驿...[详细]

王建

王建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小字行哥,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是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瑄所阻,于是开始攻打西川。历经三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此后,王建接连降服或击败武泰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天复三年(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详细]

李煜

李煜朝代:五代十国时期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唐末代君主、词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李煜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后改封吴王,入住东宫,奉命监国。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李煜继位,继续尊宋为正统,奉献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李煜即位以来,广建寺院、普度僧尼,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