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916年—961年),初名徐景通、徐瑶(李瑶),字伯玉,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唐第二位皇帝。南唐烈祖李昪长子。李璟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在位期间,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被后周夺取淮南江北之地,遂从金陵迁都洪州,称南昌府,后尊奉后周为宗主国,自降帝号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公元961年,李璟逝世于南昌,时年四十六岁,安葬于顺陵。死后获宗主国宋朝特许而被追上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收录《南唐二主词》中。词现存五首,代表词作《摊破...[详细]
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原姓李,父亲李荣在战乱中失踪,后随养父徐温改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权臣,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天祚三年(937年),李昪称帝,国号齐。升元三年(939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因丹药中毒导致背上生疮,在升元殿去世,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详细]
杨溥(900年-938年),南吴太祖杨行密四子,吴烈祖杨渥、吴高祖杨隆演之弟,南吴末代皇帝。920年(武义二年)杨隆演去世,杨溥为徐温所迎继吴王位,921年,改元顺义。927年(顺义七年),即皇帝位,改元乾贞。南吴于杨隆演及杨溥在位时,军政大权皆操之在徐温、及其养子徐知诰(李昪)父子之中,之所以即位,只是为徐氏父子篡位称帝之准备而已。937年(天祚三年),杨溥禅位于徐知诰(李昪),南吴灭亡,杨溥被徐知诰上尊号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938年(升元二年),杨溥去世,谥号睿皇帝。...[详细]
杨隆演(897年—920年),字鸿源,初名杨瀛,又名杨渭,吴太祖杨行密次子,吴烈祖杨渥同母弟,母夫人史氏,南吴第三位国君。908年,徐温、张颢弑杀杨渥,拥立杨隆演继位。919年,杨隆演即吴王位,改元武义。920年,杨隆演受徐温欺侮忧郁而死,时年二十四岁,谥号宣王。其弟杨溥称帝后,追尊庙号高祖,谥号宣皇帝(《旧五代史》作惠皇帝),葬于肃陵。...[详细]
杨渥(886年—908年),字承天,一作奉天,吴太祖杨行密长子,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君。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死,杨渥继承王位,称宏农王,仍沿用唐朝年号。其生性懦弱,不习战阵,执政第二个月时两浙钱镠开始反攻,杨渥率兵进取洪州(今江西南昌),在延规配合下攻下了洪州城。杨渥喜欢玩球、饮酒,曾任宣州观察使。杨行密病重时,召回杨渥嘱咐后事,指定由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他。其继位后仍沉湎于饮酒击球,荒淫无度,连服丧期间还在玩球。徐温、张颢把持了军政大权。天祐五年(908年),权臣徐温、张颢经密谋,...[详细]
杨行密(852年—905年),初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唐末淮南地区藩镇、割据势力,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建立者。杨行密少贫贱,早年应募为州兵,屡有战功,升为队长。后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起兵据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中和三年(883年),唐廷以其为庐州刺史。高骈死后,与秦彦、毕师铎等人混战,据有扬州(今属江苏)。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攻杀孙儒,尽得其众。封淮南节度使,尽有江东之地。先是江淮数年混战,该地区受到严重破坏。杨行密乃招抚流亡,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得其利。乾宁四年(897年...[详细]
柴宗训(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出生于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后周恭帝(959年7月28日-960年2月3日在位),后周世宗柴荣第四子。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伐途中因病回京,封其子柴宗训为梁王,兼任左卫上将军。同年,周世宗去世,柴宗训于灵前即位,时年七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范质与赵匡胤等人受世宗遗命辅佐。其在位期间,进封百官,强化军事部署,任命节度使以防守开封四面。显德七年(960年),契丹与北汉联合进犯,柴宗训命赵匡胤率兵出征,但后者却于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动兵变,致...[详细]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周世宗,本姓为柴后改郭,后仍习称柴荣,邢州尧山县(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政治家,后周第二位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柴荣出身邢州望族,自少“器貌英奇”,擅长骑射,略通书史及黄老之术,且为人谨慎笃厚,因而被姑父郭威收为养子。早年曾随商人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在后汉时期,随郭威赴邺都就镇,任天雄牙内指挥使。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建立,郭威委任柴荣治理澶州。他为政清肃,使盗不犯境。广顺三年(953年),入朝任开封府尹,...[详细]
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字文仲,邢州尧山县(今河北省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开国君主(951年2月13日~954年2月22日在位),顺州刺史郭简之子。出身将门世家。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凭借佐命之功,累迁检校司徒、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平定河中,镇守邺城,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不久率军抵御契丹,在澶州受部将推戴,黄袍加身,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周朝,史称后周。在位期间,崇尚节...[详细]
刘承祐(931年-950年),相州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后汉末代皇帝(948年-950年),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子,母为李皇后。后晋时期,授节院使、检校右仆射。后汉建立,授左卫大将军、检校司空,迁大内都点检、检校太保。乾祐元年(948年),正式即位,不甘心大权旁落,猜忌诛杀权臣,引发了重臣郭威叛乱。乾祐三年(950年)被杀,时年二十岁,谥号为“隐”,入葬于颍陵。...[详细]
后汉高祖刘知远(895年—948年),称帝后改名为刘暠,沙陀族,太原人,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幼时便不为人所戏弄,性厚重寡言,及长,面有特象,为时人所咋异。其人雄武过人,勇猛善战,事唐明宗及晋高祖时颇得战功。开运四年(948年),刘知远称帝,改元复为晋高祖制天福十二”年。其统治期间,各地割据成势而知远难控,并且手下多贪婪之辈,因此形成弊政,一时敛赋成灾。天福十三年(948年)正月,刘知远因病崩于万岁殿,庙号高祖,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葬于睿陵,位于今禹州市西北三十公里的柏嘴山之阳。...[详细]
石重贵(914年-974年),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晋高祖石敬瑭的养子,后晋末代皇帝(942年-946年)。石重贵生父早亡,少时谨厚,为石敬瑭所爱。石敬瑭叛唐南下时,留守太原,掌管河东事务,稳定后方。石敬瑭称帝后,历任开封尹、东京留守,政绩平平。天福六年(941年)安从进叛乱,石重贵出兵果断,次年即平襄州之乱。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石敬瑭去世,石重贵于柩前继位。石重贵甫一即位,不顾晋辽国力差距,力排众议,对契丹强硬地“仅称孙不称臣”,拒绝再臣事契丹,随后又多次挑衅契丹。天福八年(943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