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阐(573年8月1日—581年7月10日),原名宇文衍,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北周王朝末代皇帝(579年4月1日—581年3月4日在位)。周宣帝宇文赟长子,母为天大皇后朱满月。大成元年(579年),初封鲁王,后册立为皇太子。二月接受父皇传位,年号大象,以隋国公杨坚为辅政大臣,拜为大丞相。大定元年(581年),被迫禅位大丞相杨坚,降封为介国公。开皇元年(581年),为隋文帝杨坚杀害,年仅九岁,谥号静皇帝,葬于恭陵。...[详细]
周宣帝宇文赟(559年—580年6月22日),字乾伯,武乡郡武乡县(今陕西省大荔县)人。北周第四位皇帝(578年6月22日~579年4月1日在位)。周武帝宇文邕长子,母为帝太后李娥姿。宇文赟生于同州,初封鲁国公。建德元年(572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宣政元年(578年)即皇帝位,改元大成。宇文赟即位前,其父周武帝对他管教极为严格,曾派人监视他的言行举止,甚至只要犯错就会严厉惩罚,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装饰宫殿,且滥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并杀皇叔齐王宇文宪,北周国势由此日渐衰落。大成元年(公...[详细]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字祢罗突,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第四子,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宇文邕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十二岁时被封为西魏辅城郡公。周孝闵帝宇文觉继位时拜大将军,出镇同州。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官任大司空,封鲁国公。武成二年(560年),权臣宇文护派人毒死周明帝,立十七岁的宇文邕为帝,由权相宇文护掌握朝政。建德元年(572年),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详细]
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小名统万突,鲜卑族。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557年11月5日~560年5月30日在位),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母为姚夫人。永熙三年(534年),宇文毓生于统万城。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受封宁都郡公,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后迁大将军,镇守陇右。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位柱国、岐州刺史、宜都王,治理地方颇有政绩。孝闵帝元年(557年),宇文毓被大冢宰宇文护迎立,继位天王。任内修撰典籍。武成元年(559年),宇文毓正式称皇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毓为权臣宇文护弑...[详细]
宇文肱(?—526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北魏鲜卑宇文部首领,北周文帝宇文泰之父。北周武成元年(559年)被追尊为德皇帝。早年率部参与镇压破六韩拔陵部将卫可孤叛乱,长子宇文颢阵亡。后迁居中山,依附鲜于修礼部,孝昌二年(526年)随其于定州反叛北魏,兵败战死。其妻王氏孕时曾梦抱子升天,后生宇文泰。泰为西魏权臣,奠定北周基业,其子宇文觉建立北周政权。家族成员包括四子宇文颢、宇文连、宇文洛生、宇文泰,女嫁贺兰、尉迟等部族首领。世系追溯至曾祖宇文陵,《周书》《北史》等载其事迹。...[详细]
高绍义(?-580年),北齐宗室成员,文宣帝高洋第三子,废帝高殷异母弟,母为世妇冯氏。初封广阳王,乾明年间改封范阳王。曾任侍中、尚书令、定州刺史等职,北齐灭亡过程中成为北方抗周势力核心人物。577年高绍义与灵州刺史袁洪猛自马邑起兵,得肆州以北280余城响应,南下欲取并州途中因前军降周退守。兵败后率3000人投奔突厥,得佗钵可汗支持称帝,年号武平,统辖北齐遗民。后联合营州高保宁屡犯北周边境,曾配合卢昌期反周未果。580年北周通过和亲与贿赂促使突厥背弃,佗钵可汗假装围猎将高绍义诱捕,流放蜀地后死于当地。...[详细]
高湝(?~577年),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宗室大臣,北齐神武帝高欢第十子,母亲小尔朱氏,曾名义上成为北齐皇帝。天保元年(550年),封为任城王,负责镇守晋阳,总理并州事务,迁检校司徒、太尉公、并州录尚书事。天统三年(567年),迁检校太保、并州刺史,别封正平郡公,明察秋毫。位任宰相。武平元年(570年),迁检校太师、司冀二州刺史,迁太宰、右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青州刺史。武平五年(574年),平定崔蔚波叛乱,迁左丞相、瀛州刺史,累迁大丞相。承光元年(577年),伏诛。...[详细]
高恒(570年—578年),即齐幼主,齐后主高纬与皇后穆黄花之子,北齐末代皇帝。高恒出生不满百日便被册立为太子。承光元年(577年),高纬为推卸亡国之责,禅位给高恒,高恒登位后,便随高纬逃往济州。后高恒将皇位禅让给驻守在瀛州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高恒自称守国天王。不久,高恒、高纬等人逃到青州,准备南下投奔陈朝。高恒跟随高纬的大臣高阿那肱与北周里应外合,使高恒、高纬一行人全被北周俘虏。建德七年(578年),高恒被北周武帝宇文邕以企图谋反为名,将其处死,年仅七岁。...[详细]
高延宗(544年—577年),祖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北齐宗室大臣、名将,官至相国、并州刺史,封爵安德王。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与陈氏之子。高延宗幼时被叔父高洋抚养,册封安德王,后出任定州刺史,骄纵多不法。武成帝高湛使人鞭之,此后改过自新,不再为非作歹。武平七年(576年),北周攻打平阳,齐师溃败,唯高延宗所部独全。后主高纬册封高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都督山西兵事,抵御北周军队。后高纬因畏惧北周逃走,城中无主,高延宗被并州将帅拥立为帝,改元德昌。于晋阳屡败北周军队,几乎生擒周武帝宇文邕...[详细]
高俨(557年-571年),字仁威,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武成帝高湛第三子,北齐后主高纬同母弟。母胡皇后,被北齐后主高纬追封为楚(而非北齐)皇帝。...[详细]
高纬(556年5月29日—577年),字仁纲,祖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第五位皇帝(565年—577年在位)。武成帝高湛长子,母为武成皇后胡氏。高纬幼而令善,爱好文学。太宁二年(562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河清四年四月二十四日(565年6月8日),受禅即位,军国大事悉决于高湛。天统四年(569年),高湛逝世。高纬正式执政。武平二年(571年),诛杀琅琊王高俨,幽禁胡太后。武平三年(572年),处死斛律光。武平四年(573年),鸩杀兰陵王高长恭。高纬性格内向,不喜见朝士,在位期间,惰于朝政,迷信巫...[详细]
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小字步落稽,祖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第四位皇帝。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高湛仪表瑰杰,风度高爽,甚为高欢所喜爱。东魏元象年间,受封长广公。高洋创建北齐后,进爵长广王。后支持高演政变夺权,迁太傅、右丞相。皇建二年(561年)即位,改元太宁。在位期间,遣将击败北周、突厥,并御驾亲征解救了晋阳、洛阳。肆意诛杀宗室导致朝政日益混乱,社会处于动荡,国势日益衰败。颁布《大齐律》,开创了“重罪十条”至隋唐演变为“十恶不赦”,封建五刑制也得以初具雏形,使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