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子攸(507年—531年1月26日),字彦达,河南洛阳人。北魏第十二位皇帝(528年—531年在位),彭城王元勰第三子。 元子攸风神秀慧,姿貌甚美,聪慧明辩,仁慈勇敢。少年时期是孝明帝元诩的伴读,二人情谊深厚。熙平元年(515年),进封武城县开国公。孝昌二年(526年)八月,进封长乐王。 建义元年(528年)四月,元子攸登基为帝。永安二年(529年)六月,派遣自己的心腹杨侃平定了元颢叛乱。元子攸在位期间,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虽受到权臣尔朱荣的竭力打压,还长期遭到尔朱荣心腹奚毅、朱瑞的监视窥探,但元子攸最...[详细]
元钊(526年—528年),字号不详,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第十一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曾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孝昌末年,孝明帝元诩突然去世。在灵太后拥立下,元钊即位为帝,天下震惊。建义元年,肆州刺史尔朱荣带兵问罪,制造“河阴之变”,将幼主元钊沉入黄河淹死。...[详细]
元氏(北魏孝明帝女)一般指元姑娘元姑娘(528年2月12日—?),本姓拓跋,河南洛阳人。北魏时期皇女,曾被其祖母胡太后充做皇子拥立为帝。孝明帝元诩和潘充华的女儿,也是孝明帝唯一的骨肉。元姑娘出生后,本应封为公主。父亲孝明帝暴死后,被掌握实权的祖母胡太后谎称“皇子”,拥立为帝,大赦天下,年号武泰。元姑娘即位当天,胡太后面对人心已定,宣布元姑娘的身份,改立临洮王元宝晖的儿子元钊为帝。匆匆登位,匆匆被废,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后,下落不明。 ...[详细]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宣武帝元恪次子,母为宣武灵皇后胡氏。北魏第九位皇帝(515年~528年在位)。永平三年(510年),元诩生于洛阳宣光殿,512年被立为太子。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元诩继位,以高阳王元雍为首的宗室诸王与禁军首领于忠共同控制朝政,宣武帝时专政的外戚高肇被元雍等人设计诛杀,元诩之母被尊为皇太妃。此后宗室诸王得以垄断中枢要职,于忠也权倾一时。半年后,于忠将胡太妃尊为太后,并负责其寝宫守卫,意图控制太后以专权。在宗室诸王与于忠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胡...[详细]
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出生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鲜卑族。北魏第八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次子,母为文昭皇后高照容。元恪风度翩翩,容貌俊美,雅性俭素,喜怒不形于色。太和二十年(496年),被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元宏驾崩,元恪即皇帝位,由咸阳王元禧、尚书令王肃等六人辅政,元恪受制于辅政诸王。景明二年(501年),元恪联合将军于烈扳倒专政的咸阳王元禧等辅政大臣,正式亲政。在位期间基本遵循孝文帝迁都洛阳、厉行汉化的大政方针,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先后诛杀元禧、元勰、元愉等宗室亲王,...[详细]
元宏(元宏)一般指拓跋宏(北魏第七位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鲜卑族,汉名元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皇兴三年(469年),拓跋宏被册立为皇太子,自幼由祖母文明太后冯氏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执政期间,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其影响。太和十四年...[详细]
拓跋弘(454年8月14日—476年7月20日),别名第豆胤、万民,出生于阴山,鲜卑族。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465年6月21日~471年9月20日在位)。文成帝拓跋濬长子,母为文成元皇后。 拓跋弘聪明睿智,机敏颖悟。太安二年(456年),拓跋弘被册立为皇太子。和平六年(465年),拓跋弘即皇帝位。在位期间崇文重教,喜玄好佛,禁止滥杀牲畜,重视农业生产。南击刘宋,夺得青、徐、冀、兖及淮西之地。皇兴三年(469年),立长子拓跋宏为皇太子。皇兴五年(471年),欲将皇位禅让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遭到群臣极力反...[详细]
拓跋濬(440年8月4日—465年6月20日),字乌雷,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452年10月31日~465年6月20日在位),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为恭皇后郁久闾氏。拓跋濬聪明敏达,风仪异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拥立南安王拓跋余即位。同年十月,拓跋余遇弑后,即位为帝,年号兴安,诛杀权臣宗爱。在位期间,平定内乱,休养生息,改革官制,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五月癸卯日(465年6月20日),病逝,年仅二十六岁,谥号文...[详细]
拓跋余(?—452年),字可博真,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四位皇帝敬寿帝(452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焘之子,景穆帝拓跋晃异母弟,母为闾左昭仪。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受封吴王。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后,即位为帝,年号永平(或作承平)。自知得位不正,厚赐大臣,收买人心,将国库挥霍殆尽。喜欢酗酒,纵情声色犬马,喜好野外狩猎。出入没有限度,不问国家大事。即使边境告急,也不出兵救助,引起百姓愤恨。听凭宦官宗爱身居宰相,专权跋扈,总管三...[详细]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小字佛厘、佛狸伐。出生于平城东宫(今山西省大同市),鲜卑族。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423年12月27日—452年3月11日在位)。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泰常七年(422年),拓跋焘受封泰平王,官拜相国、大将军,后被立为皇太子。次年继位,四出征伐。他先亲征大夏,克长安、统万,生擒夏主赫连昌;继攻平凉,驱逐赫连定。太延二年(436年),取龙城,灭北燕。太延五年(439年),取凉州,俘北凉主沮渠牧犍。屡次出兵击败柔然、高车、吐谷浑,采取镇抚兼施之策...[详细]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12月24日),字木末,鲜卑族。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409年11月10日—423年12月24日在位)。道武帝拓跋珪长子,母为宣穆皇后刘氏。拓跋嗣天性孝顺,明睿宽毅。天兴六年(403年),拓跋嗣受封齐王,官任相国,加封车骑将军。因母按旧俗赐死,拓跋嗣悲痛万分,触怒道武帝拓跋珪,被迫逃匿于外。天赐六年(409年),其弟清河王拓跋绍杀父,拓跋嗣入城诛之,即皇帝位,改元永兴。令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等八人共听朝政,谓之“八公”。他注意选贤任能,命尚书燕凤等汉族士人入侍讲论,出...[详细]
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云中郡盛乐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北魏王朝开国皇帝、军事家、政治家。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帝拓跋寔与献明皇后贺氏之子。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371年8月4日),拓跋珪出生于参合陂北。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灭亡代国,苻坚将拓跋珪安置在家乡。登国元年(386年),前秦大乱,年仅十五岁的拓跋珪在牛川起兵,击败叔父拓跋窟咄,取得王位继承战争的胜利,光复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对内厉行改革,推动拓跋鲜卑迅速封建化,实现拓跋氏从盟主到君主的转变,天兴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