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德文(386年—421年九月),字德文,祖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东晋末代皇帝,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之弟,母为淑媛陈归女。司马德文初封琅邪王,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公、录尚书事等。王恭叛乱时,诛杀左仆射王国宝。带兵攻打桓玄,数次战败。晋安帝遇弑后,继位为帝,年号元熙。元熙二年(420年),司马德文禅位于宋王刘裕,废为零陵郡王。永初二年(421年)九月,司马德文遭到刘裕杀害,时年三十六岁。...[详细]
晋安帝司马德宗(382年—419年1月28日),字德宗,晋孝武帝司马曜长子,晋恭帝司马德文同母兄。晋朝第十四位,东晋的第十位皇帝。司马德宗即位后,内乱频发,国势日衰,419年被刘裕杀死。时年37岁。...[详细]
晋孝武帝司马曜(362年—396年11月6日),字昌明,东晋第九任皇帝(372年9月12日—396年11月6日在位)。晋简文帝司马昱第六子,母为李陵容。司马曜四岁时被封为会稽王,咸安二年(372年)晋简文帝驾崩前夕被立为皇太子并继承皇位,时年十一岁。最初由大司马桓温辅政,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又由从嫂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听政。太元元年(376年)太后归政,实权由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掌握。太元八年(383年)在谢安等的辅佐下,击败前秦大军,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保全了东晋王朝的国运。司马曜利用士族门阀人...[详细]
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祖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东晋第八位皇帝(372年1月6日-9月12日在位),晋元帝司马睿幼子,晋明帝司马绍异母弟,母为简文宣太后郑阿春。司马昱历仕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受封琅邪王、会稽王。晋穆帝时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与尚书令何充共同辅政。何充逝世后,司马昱总理朝政,引名士殷浩等参政,对抗威权日重的大司马桓温。殷浩北伐兵败,反为桓温所废。废帝司马奕即位后,册封琅琊王,又进位丞相、录尚书事。太和六年十一月(372年1月),桓温改立司马昱为...[详细]
司马奕(342年-386年11月23日),字延龄,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生于建康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东晋第七位皇帝(365年3月31日-372年1月6日在位),晋成帝司马衍的次子,晋哀帝司马丕同母弟,母为周贵人,东晋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的皇帝。咸康八年(342年),册封东海王,历任散骑常侍、镇军将军、车骑将军。晋哀帝即位,受封琅邪王,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兴宁三年(365年),继承帝位,在位六年。太和六年(371年),为大司马桓温所废,降封东海王。咸安二年(372年),降封海西县公。...[详细]
司马丕(341年-365年3月30日),字千龄,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东晋第六位皇帝(361年7月13日—365年3月30日在位),晋成帝司马衍长子,母为周贵人。咸康八年(342年),袭封琅琊王。永和年间,历任散骑常侍、中军将军、骠骑将军。升平五年(361年),崇德太后扶持下即位,年号隆和。在位时期,内部军阀斗争激烈。大司马桓温执政,几次兴兵北伐,虚耗国力。北方鲜卑慕容部日益猖獗,多次打败东晋,导致东晋走向衰败。兴宁二年(364年),修习断谷饵药以求长生,导致身体中毒,不识万机,请求崇德太后临朝摄政...[详细]
晋穆帝司马聃(343年-361年7月10日),字彭子,生于建康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东晋第五位皇帝(344年11月18日-361年7月10日)。晋康帝司马岳与康献皇后褚蒜子的长子。建元二年(344年),立为太子,同年康帝驾崩,年仅两岁的司马聃即位,由其母皇太后褚蒜子摄政,朝事则先后由何充、蔡谟、会稽王司马昱等人把持,司马聃在位期间先后由殷浩、褚裒等人对北方及西方的政权进行了数次战争,虽互有胜负,但南北方军事水平仍处于相持阶段。升平五年(361年)五月,司马聃在显阳殿驾崩,年仅十九岁。葬于永平陵,庙号孝宗,...[详细]
司马岳(322年-344年11月17日),字世同,生于建康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东晋第四位皇帝(342年7月27日-344年11月17日),晋明帝司马绍嫡次子,晋成帝司马衍同母弟,母为明穆皇后庾文君。晋成帝继位后,受封吴郡王。后改封琅琊王,历任散骑常侍、骠骑将军、侍中、司徒公。咸康八年(342年),在中书监庾冰(时东晋执政)拥戴下,被成帝册立为皇位继承人,同年成帝驾崩,司马岳得以继位。建元二年(344年),司马岳驾崩,时年二十三岁,谥号为康,葬于崇平陵,其子司马聃继位。司马岳是一位书法家,代表作品《陆女帖...[详细]
司马衍(321年-342年7月26日),字世根,东晋第三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长子,晋康帝司马岳同母兄,母为明穆皇后庾文君。太宁三年(325年)司马衍即位,因年幼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在位期间,由于苏峻与祖约的叛乱,宫城迁移至石头城;直到咸和四年(329年)陶侃、温峤平定苏峻之乱后才迁回建康。咸康二年(336年),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私有化;咸康七年(341年),以土断方式将自江北迁来的世族编入户籍。咸康八年(342年)六月初五,司马衍身体不适,下诏让他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岳...[详细]
司马绍 (299年—325年),字道畿,河内郡温县 (今河南省温县) 人,生于琅琊国 (今山东省临沂市)。东晋第二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母为宫人荀氏。司马绍为人孝悌,文韬武略,聪明果断。永昌元年 (322年) 正式即位。在位期间,凭借弱势之中央,成功制衡权臣世家,推动南方社会安定发展。太宁二年 (324年),平定王敦之乱,停止追究王敦党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导,保持与江东士族和谐关系,稳定东晋的局势,对安定国家大局和巩固皇室权威影响深远。太宁三年 (325年) 病逝,年仅二十七岁,...[详细]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1月3日),字景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中国东晋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司马睿十五岁袭封琅邪王,在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任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永嘉之乱爆发后,他采纳王导之谋,求取南下发展之机,于永嘉元年(307年)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职移镇建邺。在王导、王敦兄弟的辅佐下,优礼南北士族,消灭反抗势力,安置流亡,终得在江南立足。晋愍帝被汉赵军俘获后,司马睿自称晋王。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得知晋愍帝死讯,遂即皇...[详细]
晋愍帝司马邺(300年—318年2月7日),一作司马业,字彦旗,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末代皇帝。武帝司马炎之孙,吴敬王司马晏之子,怀帝司马炽之侄。司马邺最初过继给伯父秦献王司马柬,袭封秦王,授散骑常侍、抚军将军。永嘉之乱,晋怀帝被刘聪俘虏。司马邺得到大臣拥戴,成为皇太子,承制行事。永嘉七年(313年),得知晋怀帝遇害,司马邺即皇位于长安,年号建兴。联合幽州、并州、代国和段部鲜卑的军事力量,对抗前赵进攻。建兴四年(316年),汉赵刘曜攻打长安。晋愍帝在食断粮绝的情况下,投降汉赵,受封怀安侯,历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