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由(贵由)一般指孛儿只斤·贵由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蒙古语意为“奔跑”,1206年—1248年)大蒙古国第三位大汗(1246年—1248年在位)。成吉思汗之孙、元太宗窝阔台长子,母亲是昭慈皇后脱列哥那。贵由早年参加讨伐金朝的战争,成功将金朝大将蒲鲜万奴俘虏回国。后又随拔都参加蒙古第二次西征,驻扎在阿速(今高加索山脉以北)境内。进攻阿速都城时,因城楼坚固,久攻三个月不下,贵由带着十几名敢死士兵,登云梯攻破城池。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二月,窝阔台去世后,贵由母亲脱列哥那与诸王、大臣召开大会,不顾窝阔台生...[详细]
脱列哥那(?—1246年),元太宗窝阔台之后,乃马真氏。原为蔑儿乞部首领带儿兀孙妻,成吉思汗征服蔑儿乞部,赐予窝阔台(太宗)为妻。1241年窝阔台汗死后,在察合台等诸王扶持下,称制摄政五年,罢逐耶律楚材、镇海等旧臣,宠信西域商人奥都剌合蛮和女俘法提玛。1246年立其子贵由为大汗。是年冬病死。1265年追谥为“昭慈皇后”。...[详细]
孛儿只斤·窝阔台(公元1186年—公元1241年12月11日),蒙古帝国大汗,史称“窝阔台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公元1225年受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耳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公元1229年忽里台大会被拥戴登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他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南下灭金朝,派拔都远征欧洲,他在位期间疆域版图曾扩充到中亚、华北和东欧。公元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谥号英文皇帝。...[详细]
拖雷(拖雷)一般指孛儿只斤·拖雷(大蒙古国宗王)孛儿只斤·拖雷(1193年—1232年),大蒙古国宗王。成吉思汗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和伊利汗国的建立者旭烈兀之父,被尊称为“也客那颜”。元太祖元年(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后进行分封时,拖雷得民户五千。太祖八年(1213年)起从攻金,与父率中路军,取雄、霸、滨、棣等河北、山东诸郡。太祖十四年(1219年)随父西征,相继攻陷不花剌、撒马尔罕等城。太祖十六年(1221年),独掌一军,分领一军进入呼罗珊境,陷马鲁、你沙不儿,降也里。西征后成吉思汗分封...[详细]
铁木真(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一般指孛儿只斤·铁木真(大蒙古国可汗,军事家、政治家)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尊号“成吉思汗”(传统蒙古文: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拉丁蒙古文:Činggis Qaγan;西里尔蒙古文:Чингис Хаан),蒙古族乞颜部人,生于漠北斡难河(今鄂嫩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大蒙古国可汗(1206年-1227年8月25日在位),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铁木真早年丧父,被敌对部族驱逐,投奔克烈部。后集合部众,于1189年被...[详细]
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也速该)一般指孛儿只斤·也速该元烈祖孛儿只斤·也速该(?—1170年),十二世纪中叶蒙古乞颜部首领,合不勒汗之孙,成吉思汗之父,始以孛儿只斤为姓氏。英勇善战,有“拔都儿”(勇士)之称,长期与世仇塔塔儿人交战,曾擒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忽鲁不花。以前者的名字为刚刚出生的长子起名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在铁木真九岁时,也速该带他去姻亲部落求婚,与弘吉剌部贵族特薛禅之女孛儿帖定亲。在返家途中,他参加塔塔儿人的宴会,被投毒,回家不久后死去。其部众被泰赤乌部夺走,遗孀和子女的生活陷入困顿。其正...[详细]
赵昺(bǐng)(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生于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末代皇帝,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母为俞修容。景炎三年在碙州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祥兴。祥兴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南宋与元朝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朝战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国祚319年的宋朝至此灭亡。...[详细]
赵昰(shì)(1269年(一说1268年)—1278年),史称宋帝昰,即宋端宗,南宋度宗赵禥长子,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赵昰早年被封为吉王,1276年正月,进封为益王,出判福州。二月,元军进逼临安时,赵昰已逃往婺州,被人藏于山中,后至温州。闰三月,其被众人奉为天下兵马都元帅。不久到达福州,得知临安沦陷,恭帝被掳往北方。五月初一,右丞相陈宜中、保康军节度使张世杰和朝臣陆秀夫等在福州府拥赵昰即帝位,改年号为“景炎”,册立杨淑妃为杨太妃,与赵昰一起听政,力图恢复宋朝。十一月,在元军紧紧追击下,赵昰由大...[详细]
赵显(宋恭帝)一般指赵㬎宋恭帝赵㬎(1271年11月2日—1323年5月31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度宗赵禥次子,宋端宗赵昰弟,宋末帝赵昺兄,宋朝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咸淳七年(1271年),生于临安府皇宫。咸淳九年(1273年),被授予左卫上将军,受封嘉国公。咸淳十年(1274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德祐,由谢太后临朝称诏,贾似道把持朝政,此时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至临安,赵㬎退位降元,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至元二十...[详细]
宋度宗赵禥(1240年—1274年),又名孟启、孜,字长源,南宋第六位皇帝。宋太祖十一世孙,宋理宗同母弟赵与芮之子。曾为贵州刺史、宜州观察使、安远军节度使、崇庆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益国公、建安郡王、永嘉郡王、忠王。宝祐元年(1253年),为伯父理宗收为皇子。七年后,立为皇太子,理宗死后继位,改元咸淳。他封贾似道为太师、魏国公,使贾似道独揽朝政,而自己却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面对风雨漂摇中的朝廷前途置若罔闻。他准许贾似道滥发“金银关子”纸币,搜刮民财,因而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从咸淳三年(1267年)开始...[详细]
宋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赵德昭九世孙。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宋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赵昀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死后...[详细]
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9日—1224年9月17日),宋光宗赵惇次子,其母为慈懿皇后李凤娘,中国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词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赵扩被封平阳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封嘉王。绍熙五年(1194年),赵扩被立为皇太子,七月,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即位后,任用定策有功的宗室赵汝愚为相,延召朱熹入朝讲学。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诏令北伐金朝,宋军面对金兵的反击,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最终以失败告终。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详细]